每次聊起買房話題,總能聽到一類觀點:買房是有錢人的游戲,普通人沒必要為了房子把這輩子財富搭進去。
想來也理解,好不容易有了點兒積蓄,不買吧, 不曉得以后買不買得起;買吧,大概率需要父母掏出養老錢,后面幾十年的還貸壓力不小。何況政策多變,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變卦。
但要我說,如果是剛需房,任何時間買都是合理的,甚至越窮越要想辦法買房。
一
許多人對買房有兩個誤區。一是單純把房子當成投資品,房子確實是資產,但剛需房并沒多少投資屬性。
你想啊,房價漲了又如何?你又不會把房子賣掉。跌了又如何?你的生活品質也不會受到影響。至于覺得買虧了,純粹是主觀不爽而已。
就像我同事,過分盯著漲跌,買房后不時刷app看小區房價情況,心情也隨著房價起伏,其實大可不必。她買的房子不僅解決了落戶問題,還帶了個學區,怎么看都不算虧。所謂漲跌,都只是賬面盈虧而已,沒必要給自個兒找堵。
二是認為房價是炒起來的,如果房價真是被炒起來的,虛高狀態肯定不會持久,一段時間后必然回落。
這幾年國內嚴格調控,房價偶有波動卻依然堅定,就足以說明,多數城市的房價上漲并不是投資炒作的結果。退一步說,就算有泡沫,我們應該懂得擁抱泡沫。想想那些2016年前在大城市買房、踏上財富快車道的人,本質上,就是泡沫的受益者。
二
很多人吐槽一二線城市的房價,簡直讓人望而卻步,遲遲猶豫沒上車。要我說,越是貴的地方,越要盡早買房。
從現實層面看,大城市最大紅利包括兩個:機會多、房價高。
城市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,越來越多人向大城市聚集。人多的地方,機會就多,機會多意味著資源集中,房子這么優質的資產,自然隨著城市化的加速而水漲船高。
房價是城市的股價。大城市的房子具有很強的托底屬性。什么意思呢?漲的時候,它們跑得快;跌的時候,它們也相對抗揍。一能財富保值,二能稀釋負債。
打個比方。100萬現金,過了5年在通脹作用下只值90萬了,但房子5年后,大概率不低于等值的100萬。簡言之,它有抗通脹的能力。
負債也是同個道理。100萬負債,過了幾十年后,現金價值被通脹稀釋得可能只有七八十萬的價值。外加房貸利率極低,是普通人唯一可以以低成本貸款30年的機會,這么寶貴的紅利,必須好好地利用起來。
同時,千萬別為了省點兒錢,整天想著抄底。從我周圍真實的買房案例看,無論什么時候上車剛需房,幾乎沒有人后悔,反而是一直猶豫不決的,心態愈發搖擺:房價漲了,認為會被收割;房價跌了,認為還會再跌一點。
到最后,一年收入都不夠填房價上漲的坑。
三
我一位讀者,97年,今年剛畢業,月薪4千左右。他和家人商量趁今年各項買房政策利好,趕緊先入手一套小戶型,哪怕還不到50平方米。
我挺認同的。越“窮”越要盡早買房。
不少年輕人顧慮:自己收入偏低,就算家里湊夠了首付,每月幾千塊的月供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,于是打算等有錢了再說。
中國人買房平均年齡在27歲,我留意了下大量的購房者,買房集中在月入5K-10K階段,而且趨近年輕化。其實對年輕人來說,房子在漲,你也在漲啊!
畢業后10年內是收入的黃金上升期, 你的核心愿望是擁有戶籍,從而得到城市歸屬感。買剛需房,對年輕人是一個難得的用時間換空間的權利。本質上是扎根,定心后做其他事情也會堅定許多。
有時大家聊起都有個同感:買房后,人就穩下來了。經濟上,覺得有了個后路,再怎么樣還有套房子撐著。而且人年輕時容易高估自己,一會想投資什么高風險項目,一會拍腦袋想創業,一買房,沒太多積蓄,反而讓人少踩了許多大坑。
心理上,有了歸屬感,當然也不敢隨便浪,以前隨心所欲和老板一吵架就想離職,現在得先盤算下銀行卡余額夠不夠還房貸。
四
房子對個人的意義,像是“基石”般的存在。再說得感性些,拋開物質層面,買房在我看來有兩點很重要的作用:自律+進化。
買房可以讓你自律地還房貸,一個自律的人,一生也不會壞到什么地方去。表面看你成了房奴,但按部就班的還貸過程中,房貸會約束你不輕易去做無法控制的事情,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意外。
買房的壓力,也會讓人更強大。有位讀者曾發信息給我,說他在五線城市,月薪5-6千,暫時買不起房,看到我經常寫買房相關文章,覺得有點兒販賣焦慮的味道。
先不說工資5-6千,在五線城市買房并不是件遙不可及的事情。你知道,毒藥和解藥通常都在同個地方。買不起房帶來的焦慮,只能靠想方設法買到房才能化解。歸因外界導致自己很難進化,能力與收入很難提高,只會離愿望漸行漸遠。
未來是有不確定性的。有些人對此會焦慮膽怯,并消極地將無法實現目標歸因到外界,讓“買不起房”變得更加合理化;但有些人是樂觀積極的,好好利用手里的工具, 一步步往上走,最終到達山頂,這是責任感和自我能力的進化過程。
所以說,壓力這玩意兒,是墊腳石還是絆腳石,完全取決于人的主觀態度。讓它驅動你對未來充滿希望,踏踏實實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,這是一種更聰明的選擇。
(臨公子,LinkedIn中國專欄作者、多家財經/職場平臺簽約作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