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企業,什么都可以不爭,唯獨人才不能不爭。在企業發展的道路上,人才流和現金流一樣重要,甚至更重要。
大浪淘沙顯真金,在流動與歷練中,發現優秀人才,是企業永不過時的尋才之道。有沒有“能干事”的人,直接決定了能否“干成事”。
一、不要低估人才的價值
全球知名企業霍尼韋爾如何在2008年應對危機的故事,在當下讀起來仍有意義。
高德威曾執掌霍尼韋爾15年,霍尼韋爾的股價從22美元升至128美元,市值達到600億美元,還成功應對了始于2008年的大衰退,帶領霍尼韋爾穩健增長。
高德威當時并沒有采取重組裁員的策略來應對危機,他的理由有三點:裁員的破壞力被低估,會嚴重擾亂員工士氣;我們常常高估了裁員所能節省的成本;經濟遲早會復蘇,要早做準備。
面對困難的時候,我們常常容易高估困難,從而輕易放棄抵抗,殊不知,這個時候恰恰是讓企業脫胎換骨重整河山的好機會。在這個時候,更需要有長遠的人才戰略布局。
后疫情時期,高明的企業在儲備人才,尤其是中高端人才。盲目壓縮人力成本,才是真正的短視。正如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若山所言,要想撐到反彈期,企業需堅守現金流管理的兩大核心要素——人才和信用。有人才,有信用,而且過去在行業曾經有過一席之地的話,一旦疫情結束以后,就有機會重新反彈。
1.何謂中高端人才?
真正的人才是什么樣的?能夠在危機時期擔當重任的將才,都具備這樣的特質:他們能夠帶領組織應對變化,并齊頭前進;他們能與企業構建共同目標,推動共同協作;他們能夠激活組織,擔當起企業“拉新促活”的責任。
在危機時期,這些特質尤其珍貴。領導者需要時刻牢記自己的獨特價值,就是提供方向、凝聚人心、給予希望。
2. 中高端人才會去什么樣的企業?
后疫情時期,HR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招聘優秀合適的中高端人才。
優質人才的薪資預期在提高,很多中高端人才在當下不確定的形勢下,不會輕易跳槽,這使得優質人才的供給減少。而中高端人才的求職行為和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,也決定了企業不可能僅靠一兩次“相親”就可以招到優秀人才。
脈脈數據研究院調研了不同層級職場人的求職選擇影響因素后發現,中層員工除了薪資,更看領導、團隊與行業前景。而高管則更關心企業文化與價值觀,其次是企業實力與行業前景。
更多時候,中高端人才都是“被動求職”,他們低調且決策謹慎,對下一個崗位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期待。
二、走量的簡歷、費錢的獵頭
人到用時方恨少。企業高管和HR們要轉換思路,形成中高端人才招聘的閉環,將人才的“吸引、發現、連接、儲備、沉淀”有效整合。
1.傳統招聘模式陷入“走量”困境
傳統招聘平臺很難解決企業對中高端人才的需求問題。很重要的原因是,中高端人才不愿意在平臺里公開更新簡歷,更不廣泛通知求職意向。
傳統招聘平臺做的仍是流量生意,本質仍是通過大量的營銷推廣引流吸引用戶,發揮中介功能對接簡歷。求職者一個職位不成,就投一百個,HR們一份簡歷不行,就收一百份。
然而,簡單的量變并不能帶來質變。“以量取勝”的做法,對于初級人才的求職招聘也許好用,但對于中高端人才,則顯得十分低效。
2.獵頭模式面臨挑戰
很多企業依賴內推機制,自建高招團隊、自獵團隊,以應對日漸上漲的招聘成本。我們熟知的“內推”,已經越來越被重視,內推的員工往往有重金獎勵。這是當下互聯網人才競爭中一種熟人社交的招聘思維。
此外,為了找到更多中高端人才,企業會將更多的中高端職位委托給獵頭公司,期待他們的專業服務與資源積累,能夠幫助企業更加快速地招到合適的人才。當然,比照所招崗位年薪按一定比例收費的獵頭,尋獵中高端人才的價格也不低。
但企業對招聘渠道的選擇也正發生改變。除了成本與效果考慮,部分企業開始壓縮獵頭費用,更多地采用內推、社交招聘等方式尋找人才,獵頭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同行,而是其它更具性價比的招聘手段。
三、招聘新思考:求才不能靠運氣,要靠科學
阿里巴巴選拔人才時有“聞味道”一說,聽起來像是玄學,背后的要義,其實是要善于發現簡歷以外的信息,比如價值觀、行事方式與軟實力,從而找到真正契合的人才。以“戀愛”模式獲取人才的職場社交平臺價值因而突顯。
這類社交平臺的核心優勢是人才質量高,高質高潛人才是其最核心的資源。而社交人脈和互動推薦,則是發掘到這些潛水的中高端人才的關鍵。
中高端才人為什么要從一個組織加入到另一個組織?
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陳瑋提到,一定存在推拉兩個方面的原因:一個是他對現公司有一些不太爽的地方,用馬云的話來說,錢沒給夠,心受委屈了等等。這些不太滿意的地方積聚到一定程度,量變產生了質變,心開始動了。
還有一個就是外部的吸引力,就是拉的力量。他們要的不只是錢,還有事業機會、知名度,或者是未來更大的戰略騰挪空間等等。他們期待有跟公司一把手之間的默契,是不是有化學反應,另外就是加入新公司之后,成敗概率的高低。
對于這些有痛點和癢點的中高端人才,如何找準與他們的交點,科學提高“姻緣一線牽”的效率?
1.以技術與算法驅動,圈定人才獲得“相遇點”
與人才的相遇不靠緣分,而靠科學。傳統的招聘平臺,還是依賴人海戰術,銷售顧問上千名。職場社交,用戶的內容與互動會提供更多維度更豐富的數據,通過算法,可以有效提供求職招聘的供需匹配率,有效圈定目標人才。
這是擁有內容與人脈關系的職場社交平臺,相比傳統招聘網站的優勢所在。不要在人才遞來簡歷那一刻才建立聯系,而是要較早地關注到相關人才。
2.建設動態人才庫,捕捉與人才溝通的最佳“觸發點”
企業如果用“等人投簡歷”的方式,難以獲得優秀的中高端人才,因為“越來越多的中高端候選人,是等著你去找他的,企業若不主動出擊,其實招到的人才已經落后于行業水平了。”
社交招聘平臺依托于社交場優勢,能夠更為敏銳地捕捉人才的職業發展意向,提供互動交流式深度觸達,使得HR們能夠有效地發現“被動式求職”的中高端人才,而且不用付出高昂的獵頭費用。
3.人性化雇主品牌,促成氣味相投的“共鳴點”
職場雞湯第一條就是:選擇比努力重要(油膩人士會解讀為:跟對人比做對事重要)。可是,怎么樣讓求職者覺得選對了跑道,跟對了人呢?
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?希勒提到,通過口述、新聞媒體和社交網絡傳播的流行敘事,無論是關于經濟信心或恐慌、房地產繁榮與蕭條,還是關于網紅、健康養生,都在影響人們的決策,乃至改變整個經濟和社會的走向。
對于中高端人才而言,各種有關行業前景與公司業務模式的報道分析,高管的發言觀點、企業文化、企業的薪酬福利信息等都是雇主品牌的一部分。講好這些故事,不能編造,需要誠意。
作為京東數科金融科技業務部技術研發產品經理,胡小軍沒有想到,他平時將辦公室見聞、工作心得等內容分享在脈脈上的習慣,成了很多人了解京東的窗口,他也因此收到了京東CHO余睿與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的聯合簽名證書,授予他京東雇主品牌大使稱號。
要想吸引更多中高端人才,企業要善于利于職場社交生態資源,在相關平臺上建立傳播陣地,提供豐富信息,并且真誠互動,讓中高端人才候選人了解企業,激發共鳴,日久生情,自然可以情投意合。
結尾
尋找人才的方式正在發生許多改變,但有兩樣東西不變,那就是人脈和信任。
中高端人才的招聘需要盡量“前置”,要善于利用職場社交平臺,建立雇主品牌,并借助大數據分析和智能化人才管理工具,敏銳發現人才的意向需求,把目標人才納入企業人才庫,和潛在人才進行有效互動,提升引才效果。
業務的競爭,依賴組織。組織的競爭,依賴人才。人才的競爭,依賴得力干將。千軍易得,一將難求。
(牟小姝,專欄作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