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時間有部熱播的電視劇叫《清平樂》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,如果你看過你一定記得里面有個角色叫宋仁宗。
他被大家津津樂道,被評價為“百事不會,只會做官家”,放到企業管理中,就相當于有人評價這家公司的最高管理者,說他什么都不會做,只會做老板。各位覺得這是在批評對方,還是在表揚對方呢?
實際上,這個評價非常高。后世稱宋仁宗為垂拱而治的帝王典范,并將他的執政要領總結成了9個字,“任賢相,聽臺諫,遵法度”。這九個字包含的智慧,在今天依然適用于企業管理上。
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帝王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。
這九個字里的前三個字叫“任賢相”。放到今天其實就是善用人才,特別是作為老板,能夠給企業發展注入新活力的“優才”。
近些年來,各大城市陸續推出購房補貼、落戶補貼等政策去吸引人才落戶;各大企業也在鉚足了勁招收高端人才,像華為曾經用200萬年薪去招聘博士引起一陣熱議,實際上,這已經不是新鮮事了。
在技術驅動與創新驅動的今天,根據“二八法則”來說,企業80%的利潤都是由20%的人才創造。在這部分“優才”的領導之下,企業就會在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快。
可能有些朋友會說:我的企業還沒那么大,高薪從外部引進人才可能不太適合我,我又從哪里找到這樣的人呢?
其實,人才既可以從外部引進,也可以從內部培養。主動實行差異化、多維度的激勵考核制度,去發現、培養“優才”。而且對很多企業來說,實際上你只要去看重人才的價值,就應當舍得給更高的薪資去吸納那些優秀的人才。
華為就有個“三位一體”的人才管理法則,這個法則說什么呢?叫“精準選配,加速成長,有效激勵”。
就是你要先找到與崗位需求高度匹配的人,然后讓他在實踐中快速成長,輔以激勵措施,促使他不斷進步,適應新的發展要求。
宋仁宗管理當中的中間三個字叫“聽臺諫”。放到今天管理中,也就是作為最高管理者,你要善于聽取下屬意見,鼓勵大家多給公司提有效的建議。這一點其實大家都懂,但懂和做的并不一樣,能做到真的不容易。
管理者想聽到真話,就要建立起一套開放包容、有一定容忍度的職場文化。并且老板要以身作則,讓員工相信你是“肚量”很大,“宰相肚里能撐船”,不去計較別人講的重與輕,好不好聽。
有了不擺架子、心中明鏡一樣的老板,何愁下屬不敢直言呢?
宋仁宗的最后三個字叫“遵法度”。我們經常說“沒有規矩,不成方圓”,企業管理更是如此,一定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,去規范全體員工的行為。
但是在中國,很多時候是個人情社會,即使事先制定好了規則,在執行的過程中也很容易因為人為因素而變形。
海爾總裁張瑞敏曾經在分享海爾的成功經歷的時候,針對這個問題提到過一個“13條管理規定”的故事。在他接手海爾后,發現原有的一些規定本身很不錯,但執行當中卻沒有人遵守。
針對這種情況,他引導員工一起制定了大家認可的13條管理規定,這些規定簡單到說不準打架罵人、不許遲到、不準哄搶公司財物……然后通過領導帶頭的原則嚴格執行,立起了“有規必行”的觀念。
有了這些基礎后,再逐步落實其它管理制度,于是海爾的制度越來越完善,最終形成了“有制度必遵守”獨特的海爾管理落地模式,使得海爾從一家小廠成長為家電市場的巨頭。
管理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,他的核心是什么?其實,就一個字:人。今天我們講的宋仁宗管理思想,其實就是如何“選人、用人、管人”的問題。
第一,企業用人,尤其是高級管理人才,一定要選“優才”。
企業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人力訴求,培育人才不但要考慮到今天的業務發展、組織結構的需求,更要考慮到未來的長遠規劃,一定要從發展的角度做人才儲備,給企業成長提供持續的土壤。
第二,敢用“逆才”,能夠讓你聽到不一樣的想法。
今天我們有些管理者,總想樹立自己的權威,講排場,愛面子,喜歡表現自己,不高興聽到反對的聲音,其實,這是個危險的信號。
所以管理者除了坐在辦公室里聽下屬匯報工作之外,要更多的走到一線去了解情況,深入到業務當中,去傾聽不同的聲音,避免自己被蒙在鼓里。
第三,規范管理。
管理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我們做管理可以先從簡單的小事做起,不要抱著一步就能到位的想法。
先形成遵守規章制度的文化氛圍,然后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制度,這些制度才能一項一項落地,最終慢慢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。
老板的自律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,自律對企業來說是高級的自由,管理是嚴肅的愛。任何一家想要基業長青的企業,最終都要有一套拿出來就能用的管理制度。
作為管理者,并不需要事必躬親,而是要懂得知人、用人、管人,讓所有人在你身邊都發揮出自己的全部潛力,企業就必然會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姿態。
(單仁,央視、鳳凰特約評論員,工商管理、經濟應用學博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