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節的推移把驕陽似火的夏天送到眼前,觸手可及的熱浪,令人只想躲進小樓成一統。
六月的樓市看似平靜,實則充滿變數,年中市場從高位火熱回歸穩定,而暗中的較量從來沒有停止。
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的景色,每個階段的樓市,也各有每個階段的應對。無論變化幾何,我們的思考都通過《隆生》誠實地反映著,所以我覺得,《隆生》更像是一個忠實的記錄者,當記錄足夠多的時候,就沉淀下來,成為了隆生的歷史。
美文推薦:
特別行文:《吐槽大會》
推薦語:
前段時間,隆生公眾號一篇文章下的一個留言引發了一場爭議,一場關于“托”的爭議。究竟這個留言者是不是隆生找的“托”?確認者言之鑿鑿,否定者義正辭嚴,我們干脆在雜志上開辟了一塊辯論場地,正反雙方悉數登場,各自陳述各自的看法。無論是《說真話的人不會圓謊》,還是《一場失敗的營銷》,是《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》,還是《酒香也怕巷子深》,眾人在各自立論的基礎上,表達了自己對此事件的褒與貶、支持與反對,更重要的是,此系列的文章不是為了吐槽而吐槽,而是在分析上述事件的基礎上,對當下的社會現狀和心態還有進一步的反思與總結,引發讀者更深一層次的思考,可以說,這才是我們這次“吐槽大會”的真正意圖所在。
文章標題:《百雀羚,神廣告之后賣得不好怪我咯!》
作者:小馬宋
推薦語:
應該很多人對百雀羚前段時間出街的廣告還記憶猶新,這條廣告創造了一個奇跡:三天之內,一個廣告火三波。可是,這么火的廣告,卻又創下了轉化率的新低,可謂在冰與火的世界里穿梭。究竟是什么原因,使得廣告火了,銷售卻沒有火起來?聽聽這篇文章的專業講解。
文章標題:《萬科之爭的困惑與遺憾》
作者:華生
推薦語:
持續一年半有余,吸引了眾多眼球的萬科之爭,終于在2017年初迎來了解決問題的曙光。驚濤駭浪之后,萬科公司無憂,萬科模式似乎還可持續,本來應當是皆大歡喜或至少旁觀公眾值得慶賀之事。不過從各方的反應來看,似乎還沒人真正高興起來。萬科獨董華生在事畢后進行了一番梳理,將這一戰爭的始末、不足與缺憾盡皆總結。
文章標題:《偷面積,沒有贏家的局,誰來買單?》
作者:吳銘
推薦語:
偷面積,看上去很美,很多開發商以此為賣點,置業者也特別接受這一套。但是偷面積的風險與后果,真的沒有你想得那么美。隆生為什么從來不偷面積、從來不在這一點上作文章?那就是因為隆生很早就意識到,偷面積,是一個沒有贏家的局。
文章標題:《心有陽光,才不會錯過春天》、《我的車生活》
作者:唐寧、梁錦屏
推薦語:
兩篇小清新的文章,將隆生同事的工作與日常都展現在大家面前,并且蘊含著對人生態度的認知,還有日常生活的小趣味囊括在其中。
特別推薦:
文章標題:《房企究竟是投資型還是實業型公司?》
作者:劉小波
推薦語:
乍一看,這是一個概念問答題,實際上,這是一個經營理念判斷。房企是投資型還是實業型,歸根結底是由企業家的經營理念所決定,天平兩端,是企業家對“成功”二字的定義。對于投資型房企而言,一個項目的竣工是結束,而對于實業型房企來說,做完一個項目,才僅僅是開始。從這一點來看,所有的企業都可以以這個標準去衡量,究竟是投資型還是實業型,全在于企業是否關心產品賣出去之后的問題。只有具備實業型精神的企業,才是人們可信任的企業。
這是作者用另類的視角對房企的思考,背后詮釋的是一種實干家的樸素情懷——真正的成功并不在于賺了多少錢,當建造的房子、制造的產品得到了人們的認可,贏得業主們發自內心的稱贊,那才是真正的成功。